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为什么东亚国家普遍这么卷?

发布时间:2023-04-15 15:52:23 来源:凤凰网

我在欧美企业也待过,相比而言欧美企业确实不如东亚企业来得卷。对于没在欧美企业待过的朋友,有些东西说出来后大家可能不一定信。

有些欧美企业没有打卡,没有考勤,上下班相对自由,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上下级之间很少有PUA,工作生活大致平衡,内部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勾心斗角,大家以做事为主。

当然,我说的这些,是相对中资企业而言。不是说欧美企业内卷情况完全不存在,而是说相对中资企业而言,程度要轻很多。另外,这是我的个人体验和了解,也不一定完全对。如果有朋友所在的欧美企业,也非常卷的话,欢迎留言。


(资料图片)

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感觉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产业链位置的不同。

很多欧美企业在软件业、互联网业、云计算行业等,且处在产业链位置的上层,利润比较高。

在云计算行业还没兴起之前,这些欧美软件业公司随便卖一套软件所能获取的利润,便是普通中资企业辛辛苦苦干很久才能获得的利润。软件业的主要成本投入,在于前期的研发。但是,一旦研发成功,可以获利很久,且没有其他硬性成本。

业内把这些软件业公司销售的软件,称为“印钞机”。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这些软件的底层逻辑是代码。它们可以被无限复制和生产,没有原材料成本的牵制。

而这些软件之所以可以被卖高价,主要是因为垄断。在很多时候,除了欧美企业之间互相存在竞争之外,中资企业基本连竞争的门槛都进不去,只是被销售方。欧美企业说卖多少钱,就是多少钱,除非你不用。

在云计算兴起之后,软件业公司的部分市场份额被云计算抢夺。我之所以单独讲云计算,是因为在云计算兴起之后,欧美企业没有能够维持垄断地位。国内的阿里这些企业,布局比较早,打破了欧美的垄断。

我不是给阿里做广告,只是实事求是的讲一下客观情况。

国内的云计算市场,欧美企业基本没有能够占到太多份额。

当然,阿里最开始进军软件业的时候,也经常出问题。后来慢慢迭代,技术逐渐成熟后,就站稳了脚跟。

2、企业营销策略不同。

欧美企业一旦掌握了某项技术,或者垄断了某项产业后,经常往死里要价。哪怕对方根本出不起这么高的价格,也不会降价。但中资企业不一定这样做,甚至可能反而把价格搞到非常低,最后变成白菜价。

相对欧美企业来讲,中资企业似乎有种天生的危机感。哪怕自己已经掌握了某项新技术,好像也总担心卖不出去,自己哪天破产或失业。在这种危机感的驱使下,最后价格越搞越低。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体验和看法,不一定完全对。

另外一个原因是,双方对知识产权的价值定位和看法不同。

欧美企业对知识产权看得非常重,他们本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非常严格。而中资企业对知识产权是否可以获得如此高的保护,没有那么多底气,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没有欧美国家高。

我自己也处理过一些跟知识产权维权有关的事情。

假设在现实中,一家企业侵犯了另外一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如果被侵权方是欧美企业的话,则这些欧美企业在维权的时候,往往相当硬气,且相当难缠。但如果被侵权方是中资企业的话,有时这些中资企业可能还没怎么开始维权,自己就先蔫了。

因为在老外的眼里,知识产权是非常重要的权利,侵权是一件完全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在中国,知识产权没有那么值钱。最近几年稍微好了一些,早些年还有版权方被大家骂得抬不起头的情况。

比如,有些音乐创作人想对自己的音乐歌曲作品收费,结果一堆人在网上骂他们。最典型的是高晓松,早些年为音乐行业“喊冤”,觉得搞音乐实在太穷,因为收不到钱。

由于对知识产权的看法和定位不同,欧美企业在掌握某项垄断技术后,经常心安理得的往死里要高价,但中资企业似乎没法做到这么好的心态,感觉能赚钱不被骂就不错了。

讲到这儿插一句。

昨天我跟一个知识付费平台的负责人聊,说我粉丝这么多,能不能在你平台上开一个账户,搞知识变现。人家负责人也很实在,大致说让我别搞了,因为没有成功的先例。

我不死心,说几百万粉丝,难道没有愿意付费的吗?

他举了一个其他流量主的例子(具体是谁不说了,反正也是超级大的大V,我也经常关注),说搞了大概半年,搞不下去了,因为愿意为知识付费的粉丝非常少,搞了半年才几百人,不到一千。

我以为是不是因为收费太高导致没人加入,问了一下价格,发现不高。

我还问那个负责人,说有没有成功的先例。他说有,但主要都是教别人怎么赚钱的,跟知识付费没关,尤其是那些搞炒股、炒币的付费群,说天天跟打了鸡血一样。

3、文化不同。

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一般来讲集体至上。而欧美是个人主义社会,一般来讲个人至上。这种不同的文化,体现到企业中,也产生了不同的企业文化。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上级会自觉不自觉的去“控制”下级,希望下级听话。如果下级不听话,驳了上级的面子,甚至可能只是因为没有能够揣摩透上级的意思,即便工作没有问题,也可能不受待见。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上级对下级没有这样的“控制”意识。上级和下级交流,只是为了说事情。下级需要适当照顾上级的感受,但是不用为了照顾上级感受,而刻意隐瞒自己对工作的真实想法,也不用刻意揣摩上级的意图。

当然,我这么讲,不是为了给西方国家洗白什么。由于现在中美关系不太好,导致国内有些人对正面描述西方国家的内容,有些警觉。我只是按照我个人的体验和了解,相对客观的讲一下我自认为的实际情况。

讲到这儿说一下马斯克。

马斯克应该属于典型的另类,他在入驻推特后,大搞裁员和PUA。很多老外受不了,在网上发牢骚,说感觉这种工作状态犹如生活在地狱。

马斯克属于西方文化中的非主流,至少到目前为止如此。马斯克之所以这么干,主要也是因为推特赔钱赔得实在有点多。文化是经济的上层建筑,如果底层经济不行,企业不赚钱,则上层文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靠。

所以,我把产业链位置的不同,即企业能否赚大钱,列为了是否会造成内卷的第一个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所处产业链位置不同,也是企业能否获得价格剪刀差的重要因素。中国要想摆脱内卷,首先需要中资企业往上冲,冲到产业链的上层,获得价格剪刀差。同时,国家层面的力量要足够强大,要能够保护这种价格剪刀差的持续存在。

除了上面这三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需要做到财富分配的大致均衡。关于这个原因,我不单列出来,只是大概讲一下,因为原理也不复杂。

如果虽然企业挣大钱了,但是大部分的钱都被少部分的人拿走了,最后还是会存在内卷。先把蛋糕做大,然后把蛋糕分得大致均匀,大家才会逐渐感觉到不那么内卷。

最后说一句。

上面讲的主要是中资企业,没讲韩日企业。我没在韩日企业待过,不过有朋友待过,略有耳闻。总的感受是,韩日企业比中资企业还要卷。儒家文化的内核之一,是等级。我们当年经历过一些历史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个内核,但韩日保留得还挺好。

我这么讲,不是说老祖宗的东西不好。不过,封建文化有其精华,有其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并结合当下实际国情,做到文化和实际的大致结合与平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