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一句话,看完电影是什么感受呢?
我想起了蔡依林的那首歌,“旋转跳跃我闭着眼”。你可以看到相对于原著,电影版不时“旋转”(绕着走),不时“跳跃”(删减重要情节),不时“闭着眼”(视而不见)。
(资料图)
它就像男主送给女主的围巾。
在大部分“季节”里,是那么地不合时宜。
01
逃离原生家庭≠女性成长
把一部40万字的小说改编成两个小时的电影势必要删减很多情节,这点毋庸置疑,但删些什么,留些什么,却往往可以看出编导的用心,以及取舍的优劣。
简单来说,《这么多年》就是一次对原著的缩写。
故事的主角叫陈见夏(孙千 饰),一个靠自己的实力拿到县一中状元,考上了振华中学的女孩。
她身上有着许多小镇女孩的特质,自卑敏感,不敢得罪任何人。
为什么?
原生家庭的影响。
家里人的不重视,她只能靠好成绩才能让爸妈把她挂在嘴边。
母亲从小就偏袒弟弟,任何事情都以弟弟为先。
只是半夜碰掉一个笔袋,就被还在睡觉的弟弟追出来骂,妈妈的训斥更是让人心寒。
来到振华中学就逃离了家庭?
不。
穷孩子出生的她还会面临更多的“羞辱”。
一方面相对于城里孩子接受的教育,原本第一名的她第一次摸底考试最终只排第50名,天之骄子的荣誉消失了。
另一方面物质上的贫乏使得她被同学看不起,在电影里她被挑事的同学于丝丝冤枉偷了CD机,她却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都怪我自己贪小便宜。”
幸好,在这里,她遇到了李燃(张新成 饰)。
一个“浑不吝”的男孩。
李燃和陈见夏的性格可以说是完全相反,他逃课打架,翻墙进女生宿舍,家里有钱,可以肆无忌惮做任何事情。
两个截然相反的人,却有着相似的“家庭”。
也正是如此,两人互相产生好感,憧憬着一起考进同一座城市,日后可以在一起。
但,
一次偷拍事件,让这段关系发生了不可控的曲折走向,最终,陈见夏留学新加坡,而李燃,一直留在这座城市里,等了见夏许多年。
看上去和原著差不多?
一个细节。
还记得电影里李燃问陈见夏,“你读书是为了求知还是脱贫啊”的时候,她是怎么回答的吗?
“我就是想靠知识改变命运”。
语气斩钉截铁。
但在小说里,这个答案却没那么“肯定”,它时不时会出现在她的脑海里。
“人为什么而读书?求知还是脱贫?
见夏仍然给不出自己的答案。
然而她隐约明白,
内心潜藏着的尊严、骄傲、虚荣和恐惧,
此刻都要靠成绩来饲养。”
这个改动的原因是什么?
编导想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她“逃离”得更坚决。
于是影片里。
大量的家庭争吵,大量的母亲“恶言”,在这方面,不吝啬任何镜头。
但选择逃离原生家庭,去留学,就意味着女性的独立吗?
原著小说作者八月长安曾在《那么多年》的直播里提到,陈见夏是振华系列里对女主最残忍的角色,“不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而是她对读者暴露了最多的内心。”
她并不是那么一个单一化的角色。
只是遗憾的是。
电影为了加速剧情,省略掉了陈见夏许多细腻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也略显单薄。
陈见夏所有的行动不过是想要逃离这个家,逃离这个让她感到自卑的地方。
但十年后,她在上海买了房,也有能力给弟弟买辆车的时候,她依然被家人捆绑。
为了救治父亲,得到肝源信息,跟着李燃去敬酒。
她的选择总是受限于他人。
就像八月长安在小说里写的那句话:“她想靠知识改变命运,但知识没有告诉她,什么样的命运才算好的。”
离开,不过是她避免伤痛不得已的选择。
02
“省略”的遗憾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么多年》势必会带来更多的“省略”。
比如李燃与陈见夏的感情。
没有看小说的观众,看到的大部分时候都是男主如何如何对女主好,反而女主并没有为他付出太多。
再加上李燃在电影里被塑造成一个对爷爷有深厚感情的小混混,像是特意为之后等女主十年的深情做的铺垫,但这很难代入。
除了李燃的深情等候,我也看不出他到底还有哪里值得被爱?
但是在小说里,作者有用各种细节塑造出了李燃多重魅力的性格。
比如陈见夏的复杂心理。
陈见夏因为被人告状早恋,不得不转回县城的中学。
但她咽不下这口气。
和同学比赛做试卷后,她发现县城中学与振华中学的教学水平相差太大了。
小说里,她甚至想了很多,如果当初自己没有考上振华,而是在这所县城中学的日子会是怎么样的。
一个快乐的乖乖女,没有任何野心。
于是,她翘了课,搭上朋友的车来到老师家,在便利店苦苦等了良久才碰上了振华中学的俞丹老师。
她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跪下,向老师求情让她回到振华。
尽管对老师感到厌恶,但为了前途她把自己所有尊严都抛下了。
小说通过陈见夏来到老师家求情这件事,展现出老师身为孕妇处在重男轻女家庭的艰难处境,仿佛她也从老师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影子。
“重男轻女”观念的劣根性将会持续伴随她。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比如和弟弟的感情。
电影最让人生气的莫过于早已远走高飞的陈见夏回来收拾烂摊子。
前面有多讨厌重男轻女的妈妈,就对后面强行洗白的情节有多气愤。
尤其是,电影里只用一句“说不出口的爱”就强行掩盖了重男轻女的几十年,难怪有网友声称,这是“更适合东亚女生体质的恐怖片”。
电影里,弟弟问陈见夏:
-“姐,你恨我吗?”
-“你是不是傻,你是我弟,我能恨你吗?”
她不恨吗?
电影里,陈见夏沉默了良久才回答。
小说里写满了纠结的心情,她肯定是厌恶过的。
但弟弟也会偷偷告诉她自己早恋的对象,诉说心事,她对弟弟的感情是复杂的,并不像电影里展现的单薄又疏离的姐弟情。
电影里缺少了她在学生时代与亲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连接,感觉一直是陈见夏在为这个家付出。
观众也难以理解她最后会愿意抛下高薪工作选择回老家发展。
比如陈见夏的敌人们和朋友们。
陈见夏的高中生活不只有李燃。
还有总是找她麻烦的于丝丝、郭琳琳。
虽然小说里,对这些坏角色的刻画也相对刻板。
面对这些敌对势力的阻挠,也成了陈见夏发了狠心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
还有像楚天阔、王南昱、饶晓婷等等在她身边的朋友们。
是他们,一起支持她一路高飞。
很可惜,无论好坏,无论他们对某一阶段的陈见夏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都在电影里缺席了。
相信喜欢振华系列小说的读者,不单单是从两位主角身上看到了男女之间纯真又暧昧的情感关系。
在主角身边的人物,一个个不同命运普通人的故事,同样动人。
03
困在回忆漩涡里
所以看出了什么?
没错。
编导为了加强一些流行议题(原生家庭),而忽略了原作之所以会被接受的原因(大量的同学情谊)。
老实说,但作为“振华宇宙”的最终章,小说在豆瓣评分也只是刚及格而已。
不少读者的反馈也是,下册中女主的职场部分描写远远不如校园部分,最后等待多年再次相恋的故事,变成了童话情节。
但至少。
原作里校园的情节描写还是在线的。
而电影呢?
从观感上来说,女主角孙千的选角极为成功,这样一幅面孔很容易让人想起某年和我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那个女孩,易有代入感,但是与此同时,和小说一样,为了结局圆满的戏剧性,而抛弃原本擅长的真实细节,这种做法导致观众很难相信这样一个故事。
毕竟。
当年看“振华系列”的读者都长大了。
现实中没有多少人相信会有愿意等待自己十年的痴情李燃,更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年少的爱恋时隔多年后,依然能够在现实中维续关系。
似乎,只有创作者还沉迷在青春回忆里。
这让肉叔想起来振华四部曲(《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暗恋橘生淮南》《这么多年》),几乎是每一部,相比于剧版,影版都会翻车。
究其原因。
大概就是为了某些“功利性”而放弃了原作细腻的细节描写吧。
为甜蜜而甜蜜。
为悲伤而悲伤。
但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是因为它甜蜜或悲伤吗?不,那些不过是写在教科书上的符号,真正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某些暧昧的瞬间,某个出人意料的细节,某种极其私人的体验。
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初见米兰照片时那似真似假的迷幻。
就像《甜蜜蜜》里,豹哥对李翘说,“现在立刻回家,冲个热水澡,明早起来,满街都有男人。”
就像《花束般的恋爱》里,双方分手之前的自欺欺人。
就像《情书》里,所有人都经历过,却说不出口的暗恋。
爱情片。
真的不是“能哭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