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时间本周五(4月28日),战后日本首位学术出身、有着“日本版伯南克”之称的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将在全球市场的注目下,领导日本央行做出他上任后的首次利率决议。
(相关资料图)
市场普遍预计,日本央行将在本次会议上“按兵不动”,以避免引起市场波动,并等待市场从最近的金融波动中进一步稳定下来。
由于植田和男上任以来一系列鸽派讲话,市场已经大幅推迟了日本央行做出重大政策调整的预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投行表示,其日本客户已经开始抢购美元等外币、日本股票和美债。
巴克莱投资银行经济研究主管Christian Keller在发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置评邮件中指出,日本央行可能在6月份的会议上开始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YCC)。
植田和男东京时间周二(4月25日)强调,目前仍有必要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暗示如果通胀和薪资增长超过预期,仍有可能加息。他在日本国会上表示,“鉴于当前的经济、物价和金融的发展,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合适的,目前日本国债收益率的曲线形状已经正常化,部分原因是全球债券收益率的下降。”
植田和男重申,日本有必要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可持续、稳定的方式实现该行2%的通胀目标,同时提高工资。
东京时间上周五(4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3月份核心CPI同比上升3.1%,与上月持平。此外,截至3月的2022财年日本核心CPI上升3.0%,创下41年来的新高。植田和男在通胀数据公布后首次公开讲话时表示,他预计通胀将很快放缓。
日本通胀持续走高 图片来源:彭博社
彭博社报道中称,日本央行坚持认为,要确保物价继续上涨,就需要持续的工资增长。迄今为止,日本春季的薪酬谈判取得了30年来最好的结果,但单从薪酬来看,这可能不足以改变日本央行的政策。
巴克莱投资银行经济研究主管Christian Keller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根据植田和男及日本央行官员在公开场合的鸽派发言,我们预计日本央行本周将“按兵不动”,且由于对欧美的信贷担忧,市场对日本央行调整政策的预期也大幅降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植田和男近期讲话压低了日本央行将在短期内开始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预期后,日本投资者已经开始“抢购”外币、日本股票和美债。
花旗环球金融日本公司金融机构销售和解决方案主管Keita Matsumoto说,该行的客户目前正在购买美元和澳元,以从这些货币相对于日元的利率溢价中获利。Matsumoto表示,这些行为表明,客户已将对日本央行超宽松政策的押注推迟至明年下半年。
图片来源:彭博社
Matsumoto称,在投资日本国债之前,“绝大多数的客户决定先观望,但我们现在看到投资者对外汇、日本股票或美债的兴趣越来越大。”
彭博社报道中称,花旗这些客户策略的变化表明,植田和男的温和基调已经渗透到了市场。除了本周二的发言外,植田和男上周还表示,延续黑田东彦的政策是“合适的”,暗示日本央行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作为全球最后一家负利率主要央行的地位。
市场预计在周五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结束时,日本央行将维持其超低的利率和资产购买设置不变。虽然经济学家们不排除日本央行意外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的可能性,但在植田和男近期发表的鸽派言论后,他们推迟了政策调整的预期。
日本央行观察人士称,考虑到日本央行目前面临的更为复杂的经济背景,以及提前举行大选的可能性,植田和男可能会选择较为谨慎的开局,这与10年前前任行长黑田东彦上任伊始的大动作形成了鲜明对比。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在欧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给经济前景蒙上阴影后,日本央行官员们对调整或取消YCC持谨慎态度。另外一项对经济学家的调查也支持了这一观点——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央行本月将“按兵不动”。
尽管如此,期权市场的定价显示,交易商仍在对冲周五日本央行利率决议公布后日元走强的可能性,不过还没有达到3月份时的对冲程度。此外,交易员对债市的政策调整押注也远低于今年年初时的水平。
图片来源:彭博社
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认为,6月份的利率决议将会是日本央行调整其超宽松政策的最佳时机。62%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调整未来政策的指导方针是植田和男最有可能采取的第一步政策措施。约一半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取消YCC和进一步扩大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区间的可能性也很大。
Christian Keller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本周五日本央行利率决议的焦点有三个,分别是对实际GDP增长和核心通胀预测的修订,特别是2023~2025财年通胀预测是否向日本央行的2%的目标靠拢;欧美的信贷担忧将如何影响日本央行的经济评估,以及是否会提及进行全面的政策评估。
“关于全面的政策评估,我们认为日本央行将谨慎沟通,因为评估可能会引发对立即改变政策的预期。我们认为这样的政策评估可能会在6月份的下一次利率决议临近时才会宣布。最后,我们仍认为日本央行可能在6月份的会议上开始调整YCC。”Christian Keller补充道。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