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泉州多个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3-08-23 10:04:53 来源:泉州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参加2023年泉州全球闽南人少儿春晚(学校供图)

泉州网8月23日讯(记者曾聪虹)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共1998项成果获奖。我省共63项教学成果获奖,涵盖了高等教育(研究生)、高等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全部四个类型,获奖总数较上届增加了21项,其中泉州有多项获奖,表现亮眼。

据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最高级别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2022年评选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本科)、高等教育(研究生)4个类别,泉州学校主持完成的成果共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实现了新的突破,彰显了泉州近年来加强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努力和成效。

其中,泉州学校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有4项,分别是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闽南优秀传统文化“533”传承模式15年探索与实践》、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的 《“三融三进三评”闽南非遗校园活态传承模式20年探索》、泉州实验中学的《影像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合模式构建的10年探索与实践》、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1345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533”传承模式15年探索与实践》是一项基于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教育内容与传承模式,旨在弘扬闽南文化,助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发展的教育科研成果。在15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从“根”和“魂”两个维度进行梳理,提炼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10条“根”和5条“魂”的教育内容;探索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探索出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3种途径,即环境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环境文化中熏陶哺育,在课程文化中浸润教育,在活动文化中体验培育,形成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成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1345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研究成果,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围绕“传承中医药文化”这一核心,构建了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1345实施模式,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和学校特色课程巧妙融合,建立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育人主张为引领的新时代劳动实践教育模式,形成了育人场所完备、教育内容齐全、育人活动丰富、评价体系健全的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校本特色案例。

《“三融三进三评”闽南非遗校园活态传承模式20年探索》为探索拓展闽南传统文化形态,助力优秀闽南传统文化艺术活态传承提供宝贵经验。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充分利用泉州古城资源优势,全面探索闽南非遗保护及活态传承,形成“三融三进三评”闽南非遗校园活态传承模式,让沉睡民间、收藏在博物馆的非遗动起来、活起来、会说话,达到非遗保护传承的终极目的。同时,在学生心中种下“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种子,实现立德树人。经过20年实践探索,该校参与闽南非遗活态传承的师生、家长日趋增多,普及面渐广,师生在国家、省、市、区级获奖人数达468人次,传承氛围愈加浓厚,传承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影像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合模式构建的10年探索与实践》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形成可供推广的教学模式。突出特点是创新影像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合理念,创新“一体四翼”的课程模式、“1+N+2+1”的课堂模式、“RSEP”的教研模式,打破单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打破传统历史课堂知识单向传输的局面,通过学生的展示、探究讨论、总结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学历史课堂;打破固态的教研模式,通过教研、展示、评价、推广,提高教师教研积极性,形成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经过10年的实践与总结,该成果在省内外学校实践推广,获得好评。团队成员完成省、市、区相关课题研究21项,发表CN论文48篇;开设省市区级公开课123节;编写校本课程7套,学生实践作品获奖346人次,其中1项作品收录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