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鸟鸣啾啾,一派祥和。
(资料图)
当太阳爬上地平线的时候,七圪台村养牛大户李俊刚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轻轻打开圈舍,膘肥体壮的奶牛正悠然进食。清扫、通风、防疫……每天李俊刚都把牛照顾得妥妥当当。
自2002年始,刚刚大学毕业的李俊刚便开始接触奶牛,从经营奶站、奶牛小区,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奶牛牧场,现如今开始把鲜牛奶转化成奶皮、奶豆腐、酸奶等大众乳制品。他凭着勤劳与智慧,把自己的“牛”事业做得红红火火。
“现在奶牛存栏数是320多头,年产鲜牛奶保持在1000吨左右。搞这么大的牧场,过去想都不敢想。”李俊刚抚摸着活泼的小牛犊说。他也早已成了“养牛专家”,一眼看过去,哪头牛健康与否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其实,在他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李林彪便依靠当地养牛人家多的优势,做起了走村串户收购牛奶的买卖,这一干就是40多年。母亲也闲不住,每天父亲负责查看每头牛的身体状况,母亲则专门照顾刚出生的小牛犊,两人分工明确。
牛奶品质好,饲料是关键。
“想要养好牛,必须要有优质的饲草料。牧场通过种养结合,加上从周边收购的青贮玉米,奶牛全年都有青绿饲料吃,产出的牛奶营养价值高,成本也省了不少。”李俊刚说。
走进养殖区,记者看到这里设施设备齐全,牛舍干净整洁,每头黑白花奶牛都戴着耳牌,一出生就有自己的档案。
李俊刚养牛下了真功夫。他不仅对饲料严格把关,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还对牧场的设施设备有了更高要求。使用全自动脱杯挤奶设备、牛奶速冷机设备,确保挤出的每一滴奶全程走封闭管道,达到快速制冷低温保存。
“我这儿的牛奶完全符合国家生鲜乳标准。牧场每天生产的鲜牛奶一大部分供给了大型乳品企业,剩下一部分直接到了市民手里。”李俊刚介绍。
现在,牧场的直接消费者已有近2000人。客户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订购,李俊刚爱人阿荣负责接单和配送。
李俊刚夫妇的下一个目标是,通过物联网数字化系统,让客户在手机APP上实现实时观看奶牛养殖、牛奶加工等全产业链监控、追溯等功能。
围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当下,“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在发展千亿级奶产业进程中,形成了种好草、育好种、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全产业链条。李俊刚也在这个“链”中分得了一杯“羹”。
2019年以来,赛罕区按照首府奶业振兴扶持政策,改进提升了19个奶牛养殖场,建设标准化牛舍14栋,标准化奶站4个,奶食品加工企业4处等,通过项目实施,极大地提升了畜牧业养殖水平,推进了赛罕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今年,赛罕区继续深入实施奶业振兴,响应首府实现“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着力推动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截至目前,赛罕区有21个规模化奶牛牧场, 奶牛存栏17211头。其中,金河镇作为养牛大镇,仅100头以上规模奶牛牧场就有18家,全镇奶牛存栏数达到15800头。
“把牛经唱到底!”这个想法已经深深烙印在李俊刚的心中,他深信养牛这项“祖宗产业”一定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活力。(记者 郑学良 李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