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七点,七星关区市民早早来到同心公园广场,欣赏音乐作品《守望·撒麻》。
(资料图片)
从6月2日起,每逢周末晚上七点,全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获奖作品《守望·撒麻》等优秀节目都会在毕节市同心公园广场驻场演出,与精彩的露天电影一起,为市民奉上了高品质的文化大餐。
群星奖获奖作品《守望·撒麻》剧照
近年来,毕节市文旅部门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赋能毕节高质量发展。
文化星光闪耀乌蒙
地处乌蒙腹地的毕节历史悠久、文明灿烂、文化多彩。
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的中国南方古人类发祥地之一黔西观音洞,威宁中水鸡公山稻谷遗存,“夜郎青铜文化殷墟”赫章可乐遗址,彰显着古人类文明之光。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彝、苗、回等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方漆器与仁怀茅台酒、玉屏萧笛并称“贵州三宝”;苗族蜡染刺绣等技艺独树一帜,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彝族古剧《撮泰吉》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这里红色文化丰富。红二、红六军团在这里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长征中的又一次“神来之笔”——乌蒙山回旋战,被伟人赞为“了不起的奇迹”。目前,全市已认定红色文化遗迹达70余处。
毕节同心公园露天电影现场
据统计,毕节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260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1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00余个,县级以上代表性项目582个,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44人。
这些文化瑰宝的星光,在乌蒙深处交相辉映。
毕节市在强化保护文化瑰宝的同时,注重传承和创新,打造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
彝族古剧《撮泰吉》参加尼斯狂欢节获最佳表演团队奖;彝族舞蹈《阿西里西》在“谁是舞王”全国决赛中夺得总冠军;彝族《铃铛舞》参加第七届全国民族民间文艺演出荣获“山花”奖;大型史诗剧《磅礴乌蒙》获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广场舞作品《阿喽喽》入选“舞出中国红”全国广场舞优秀作品……
文化服务浸润民心
走进位于大方奢香古镇的八角楼上的九驿书院,书架、桌椅等古香古色兼具文艺气息与民族特色。书院内的纸墨香与书院外的古镇美相得益彰,沁人心脾。2023年4月,九驿书院入选“全国最美乡村文化空间”。
奢香古镇是大方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是国家4A级景区,九驿书院的建成开放,为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样本,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九驿书院是毕节市不断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缩影。
露天电影映前文化活动互动
近年来,毕节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和《毕节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并将每年公共文化预算经费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列入市财政局责任目标,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通过三年多的提升改造,全市文化馆巩固提升实现历史性突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李盛说,在第五次评估定级中,毕节市9个文化馆,8个成功创评为一级馆,一级馆占比全省第一。
同时,毕节市图书馆提升改造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第五次图书馆评估定级初评中,9个图书馆必备条件均达到国家一级馆。
“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142个安置区文化服务中心高质量实现全覆盖,实现多彩贵州‘广电云’信号行政村全覆盖,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市行政村覆盖率达94.96%。”李盛介绍。
在夯实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毕节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九届“乌蒙文化艺术周·文化艺术系列大赛”,连续6年开展送文化下乡“百场演艺工程”,连续举办五届春节联欢晚会、少儿书画展等,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公共文化进景区”活动……为市民提供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让文化浸润民心。
今年4月以来,全国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交流会,全国省级、副省级文化馆长联席会等4场全国范围的群众文化类会议相继在毕节召开,《守望·撒麻》作品先后在西安、张掖等国内多地巡演,毕节文化好声音传向全国。
全国文化馆群众文艺创作交流会在毕节召开
文化产业风生水起
走进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苗绣车间,绣娘们正在飞针走线,赶制苗绣服装订单。
“依托旅游拉动,我们的苗绣服装、旅游产品供不应求。”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说。
近年来,毕节市着力创建黔西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毕节市文化遗产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托苗族刺绣、蜡染,彝族漆器、砂陶等传统技艺类项目建立公司200多家,研发创新非遗文创产品200多项。大力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出台《毕节市加快推进苗绣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组建工作专班,持续推动苗绣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品牌打造、保护传承、市场推广等工作深入开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苗绣手工信息台账19572人,企业作坊58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6家,50—100万元的企业8家,50万元以下的44家。
同时,毕节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出台《毕节市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以百里杜鹃、织金洞、韭菜坪、乌江源百里画廊等重点景区为试点,推动“旅游+演艺、体验、文创、节庆、直播、研学”六项行动深入实施,促进文旅资源逐渐向发展优势转化。
“一院三馆”前开展文化活动
截至目前,织金平远古镇-市井织金文旅消费集聚区、百里杜鹃管理区杜鹃花都文旅消费集聚区已入选第二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名单,织金洞景区和百里杜鹃景区被列入省的首批十大研学旅行基地,乌江源百里画廊已纳入市级层面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改革事项。
如今,全市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市实现文旅总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累计就业人数达31万人次,惠及受益群众人数达102.16万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编辑 汪瑞梁